close

婦幼商品關鍵字 現在 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婦幼商品關鍵字

現在 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現在 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其實現在外面很多課程和活動可以讓孩子去學習

但與其亂送孩子去各式各樣的才藝補習班

更重要的是父母們要好好的為孩子們做規劃

我自己是會上網搜尋一些資訊學習一些新世代父母的想法

向我覺得健康述網站裡有一些不錯的看法,以下截取自健康樹如何教育學齡前兒童(一):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奠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爲將來與學校教育接軌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機會,

家裏成員應一起納入生活教育中,不要只針對孩子做計劃,並給予具體性的計劃安排,

讓家庭的教育也能變得有條理而不散漫。實行家庭內育兒教育計劃的3項優點:

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機會

只要建立起育兒教育計劃,父母會爲了實踐計劃內容而下功夫。與計劃相關的情報資訊,也會因此特別關注並提供給孩子吸收,

經過這個過程的用心,父母更會配合孩子的成長,來給予適宜的生長教育環境,這正是啓發孩子能力發展的最佳環境。

讓生活中注入“緊張感”

平時如果沒有計劃好“未來”的目標,平常每天只會與孩子一起反覆過着散漫的日子。但是如果有必須要執行的事也就不易怠惰,

爲了實現計劃內容,也會警惕自己收斂那種“慢慢來”的心態,而增添一些緊張感,也爲生活注入活力元素。

生活會變得充滿安定感

不妨想象一下孩子四五年以後的模樣吧!趁孩子還小,就從現在起計劃一下他入學前該成爲什麼樣的學齡兒童。

有了教育計劃爲前提,生活也會因內心的想法而變得更爲踏實

看了這篇文章讓我這個新手父母能夠開始慢下來

好好想想為孩子的計畫

來點輕鬆的小分享

我們家是大家庭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所以大哥和二個的孩子都會順便帶

除了他們下課的時候和我的孩子醒著的時候

其餘時間其實還蠻閒的

雖然很閒但只能在家,所以我都會去Momo看看有沒有不錯的東西可以買給孩子玩或用

最近Momo有推出優惠所以去看看

發現一個還蠻不錯的東西 現在 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第一個價格還蠻親民的

第二收到的時候品質還不錯

第三孩子玩的用的蠻開心的

光這三點真的就可以買了!!!

其實我還買了蠻多東西的,只是還沒拆封

孩子也不能那麼寵嘛哈哈久久給他一個新玩意就夠了

分享給各位爸爸媽媽們囉~~~





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現在 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本週熱銷商品:





【世一】怪盜亞森羅蘋-黃金三角







冒險博物館1:誰能破解達文西密碼?







商品訊息功能:




  • 品號:2872300


  • 作者:入山章榮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14-09-11




商品訊息描述: ◆日本亞馬遜4.5顆星好評,超過100名讀者推薦

◆《哈佛商業評論》日文版讀者票選「2013年最佳商管書」第3名

◆日本Diamond週刊「2013年最佳經濟類書籍」第3名

跟著MBA名校教授,走在管理學的最前線

美國頂尖商學院沒人研究彼得.杜拉克?!

麥可.波特的理論已經過時了?!

哈佛、史丹佛、華頓商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

來自美國管理學界最前線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世界管理學的真實現況與研究,

不僅顛覆平胸手術台南你的常識,更超乎你想像的引人入勝!

作者是活躍於美國商學院最前線的日本學者,他先是為日本的「杜拉克熱潮」驚訝不已,進而發現日本人對管理學不僅有所誤解,甚至對於目前最新、最重要的管理學知識幾乎一無所知!而這種現象相當值得台灣警惕與借鏡。請自問,以下管理學現況與最新知識,你都知道嗎?

◎美國管理學者幾乎不讀杜拉克

◎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再是維持長期競爭優勢,而是創造出一連串「暫時性的優勢」

◎只靠波特的競爭策略,絕對打不贏激烈的競爭生存戰

——因為波特所謂的競爭,其實是「不競爭」

◎創新,需要左右開弓的經營之道

——小心!愈成功的企業,愈容易陷入創新停滯

◎投資的不確定性愈高,商機愈大!

——懂得運用「實質選擇權」,一方面大幅降低風險,一方面抓住任何一個可能獲利的機會

◎了解並善用三種社群網絡,就能縱橫情場、職場、商場,從此無往不利

—— 「找工作靠的是點頭之交,而不是知心好友」→關係性的社群網絡(管理學三種社群網絡之一)

「管理學」不是一門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每個現代人必備的知識。小至個人、家庭與公司,大至社會、國家與全球,處處可見「管理」,時時需要「管理」。因此,本書除了破除社會大眾對於管理學的誤解與迷思,也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告訴你頂尖商學院的管理學者現在正在研究、關注,乃至爭論的主題,並逐一闡明競爭策略、創新、組織學習、社群網絡、企業購併、全球管理、國際創業、實質選擇權、新創公司……等學界與業界都相當重視的議題。

管理學不斷持續進化中,藉由本書,你將能檢視自己的「管理學知識」有沒有同步更新,順便檢驗一直深信不疑的管理學常識,是不早就是已經過時了呢?

目錄

推薦序

管理學的定位——值得深刻反思的議題 司徒達賢

當管理理論遇上企業實戰 徐瑞廷

揭開商管教授的神祕面紗 楊千

前言:寫給正在閱讀本書的你

Part 1這才是當今世界的管理學

第1章管理學的三大誤解

第2章管理學和喝酒閒聊有何不同?

第3章管理學沒有教科書?!

Part 2 世界管理學知識的最前線

第4章 只靠麥可.波特的策略理論已經落伍了

競爭策略最前線,「攻守兼備」才是王道

第5章 如何提高組織的記憶力?

組織學習的關鍵在於交換記憶

第6章 不上當的智慧

避免落入管理效果「立竿見影」的陷阱

第7章 創新需要「左右開弓的管理」

在創新管理的最前線,管理學者致力於解決什麼問題?

第8章 管理學的三種社群(一)

世界管理學的一大潮流——網絡理論

第9章 管理學的三種社群(二)

世界管理學的一大潮流——網絡理論

第10章 日本人真的是集體主義嗎?這對做生意有幫助嗎?

全球化經營的民族性指數與意義

第11章 國際創業潮歷久不衰的原因

全球最夯的國際創業新趨勢

第12章 不確定的時代,如何擬定事業計畫?

策略管理最先進的理論之一:實質選擇權

第13章 收購金額為何總是偏高?

超越財務理論、重視「人性」思考的購併研究

第14章 大企業投資新創公司,所求為何?

企業風險投資研究給日本的啟發

第15章 資源基礎理論是管理理論嗎?

從傑伊.巴尼引發的論戰,思考「管理理論的條件」

Part 3 管理學有未來嗎?

第16章管理學真的有用嗎?

第17章不論如何,管理學依然持續進化中

後記:寫給讀完本書的你

參考文獻

中英名詞對照

名家推薦

管理學的定位──值得深刻反思的議題

◎文∕司徒達賢(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這本《現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是值得大家閱讀與反省的一本好書。作者入山章榮教授在日本成長,完成大學教育後進入實務界工作,然後到美國攻讀策略管理博士學位並留美任教。以其背景來觀察分析美國管理學術界,其角度自然與一般美國學者不盡相同,對我們也更有啟發。

本書除了介紹近年來美國管理學術界的研究方向與思維方式,也以極為淺近易懂的文字,將過去二十餘年來世界上頂尖商學院在策略管理及國際企業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流(包括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為讀者進行系統性的解說,對讀者肯定極有幫助。

入山教授在本書結尾時,曾對管理學的未來提出他個人的反思及建議。而在仔細閱讀本書以及入山教授的結語以後,讓我這個一生從事管理教育的老兵也很想針對此一議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本書開宗明義即指出,現今主流學者們一切努力的前提是希望經由大量學術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將管理學變成一門嚴謹的社會科學。但我個人認為,此一前提未必是不能挑戰的。然而若管理學不試圖努力將本身進化為嚴謹的社會科學,則其定位又應如何?管理學界的學者,除了教學之外,其研究工作及本身在社會上的角色定位又應如何?

管理學定位的策略分析

如果將管理學領域,包括其中的管理學者,視為一個「機構」(institution),我們就可以用大家所熟悉的策略思維來為此一機構進行策略分析。純粹的學術領域或許會認為這種思維角度太過功利或世俗化,但管理學者以及企業界似乎應該可以接受這樣的分析角度。

第一項必須思考的是,此一機構究竟希望為社會創造或提供什麼「價值」?何以見得因為提供了這些價值,社會應給予我們生存所需的資源?第二,我們的「客戶」或「服務對象」是誰?第三,和其他更有傳統的社會科學相比,管理學領域的「相對競爭優勢」與「相對競爭弱勢」何在?第四,發揮競爭優勢和創造價值的流程或具體做法應該如何? 第五,在學術自由的大環境下,固然人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如果考慮「成本效益」,則管理學者應優先從事什麼研究?

誰是企管學界的客戶

多數人應贊成,企管學界或管理研究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企業界(在台灣則更應強調的是本土企業界)。企管學者應提供有用的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來協助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準,並經由教學為企業界提供人才或培訓人才。而「研究」則是強化我們在進行這些工作時所需能力的手段。

企管學者經常再三強調,企業經營者應念茲在茲的是「客戶是誰?客戶需要什麼?我們應如何滿足客戶的需要?」然而近年發展的結果,學者們在從事學術研究時,心中可能更在意的是「外國期刊編輯與評審的期望是什麼」,而不是「台灣企業界的需求是什麼?」這兩者間究竟是否相同,其實大家應該十分明白。

在此要提醒的是:若長期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此一領域(或機構)的未來不可能蓬勃發展,也難以獲得維持生存的資源。

管理學應處於「知識產業鏈」的中游

二十幾年前我曾為文指出管理學的定位應該是在學術產業的「中游」。其「上游」是更嚴謹、更有傳統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下游」是特性分歧、千變萬化又極其複雜的企業實務,而位居中游的管理學或管理學者,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吸收、整合上游的理論架構及最新研究發現,再配合下游的現象與問題,進行「加工」與詮釋,並進一步為下游的企業進行教學(教出有實務潛力的MBA,或高階人員的培訓)、諮詢顧問及實際問題的研究。

二、三十年來頂尖企管學者的研究主題與知識重心已快速向「上游」移動。本書內容也更確認了此一觀察。向上游移動固然是為了朝「嚴謹社會科學」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否應該以及是否值得,是值得探討的。

管理學向上游發展的疑慮

要檢視管理學的研究應否向上游發展,必須先認清兩項事實。

首先,企業決策所考慮的因素極其複雜多元,單一的研究結果難以應用,必須有人加以整合才可能產生價值。而這正是管理學者應該積極扮演的角色。

例如「應發揮網絡中結構洞的優勢」、「到落後國家投資,多半採用獨資;到先進國則多半採用合資」、「增加客戶對本企業的依賴,有助競爭優勢的持續」等,都是研究成果中十分有說服力的觀念,但對企業而言,這些個別研究的結論,都不會對它們產生關鍵性的指導作用,因為即使有道理,對決策者來說,每一項都只是做決策時考慮的數百項因素之一,或只是有用的「提醒」而已。必須要有人將這些各門各派中所產生的研究發現,加以整合,並針對個別企業情境的特殊性加以選擇修訂,才會對企業發生正面效果。

這項工作如果管理學者不做,上游「從事嚴謹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也不見得會做。結果造成許多有潛在價值的研究成果,因為中間缺了一段「價值活動」而無法應用在實務上。

其次,正如製造業的中游廠商應否向上整合並自行研發製造零組件,要看是否值得以及本身是否有能力完成這件任務。從本書中可以發現,比較嚴謹的研究,其實多半築基於經濟學、社會學等之學理和研究方法上,而「企管博士」在這些方面的訓練通常遠不如社會科學的學者。更進一步會發現許多理論大師本身所擁有的即是經濟學博士或社會學博士學位。企管博士在這些學科的學理基礎、研究方法、數量分析技巧上都不如這些專業中的學者,而企管學者將自己的專長棄而不用,卻到「別人的戰場」去從事自己未必專長的事,此一做法顯然有違策略的基本原則。

企管學者在行銷、財會、生管、資管、法律等方面的掌握應比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更深入,因此在研究議題上應設法整合這些知識,不僅能形成獨特的優勢,也更合乎企業界的決策考量。例如策略上十分講究各功能領域之間各項決策和做法的「配適」(fit),唯有對這些功能管理領域都熟悉的人,才能理解「配適」或「功能政策配合策略方向」的精神,這就是企管學者比其他社會科學學者更具有優勢之處。

簡言之,我的建議是企管學者應將上游的「基礎研究」交由其他社會科學學者去負責,不必再追求將管理學演變為「嚴謹的社會科學」。將自己定位為多元知識(從社會學、經濟學到行銷、人資、財會),以及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的整合者,立刻可以感到海闊天空,看到無數其他社會科學學者無法研究,只有企管專業的學者可以發揮的研究主題。

管理學者應研究什麼?

如果不追隨這些社會科學的量化研究典範,管理學者其實可以研究的方向與方法還有很多。包括針對產業及企業所進行的質性研究、個案寫作、研讀上游社會科學的學理與研究發現等。這些可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既然主張「行銷導向」,就應經由正式研究來深入了解下游客戶。因此,不同產業的特性觀察與分析、各種型態的企業在設計及執行策略時的現狀與困難、組織慣性的形成與化解、各級管理者領導方式與策略之間的關係、家族企業世代間的潛在矛盾等,不僅值得研究,也都必須經過深入訪問甚至近身觀察才能體會。管理理論中主張知識交流需要有面對面的溝通機制,但不少管理學者的研究卻常依賴大量問卷或現成的資料庫,而不重視質性(定性)的研究方法,甚至很少和企業界直接互動。有些研究在研究方法及統計分析上十分高深,但企業界對其研究成果總感到隔靴搔癢,就是因為企業的情況太複雜,無法經由問卷、年報資料或政府的資料庫來深入理解其全貌之故。

經濟學有產業分析,社會學有田野研究,而參與式研究、行動研究、口述歷史等也都是十分成熟的研究方法,對管理學而言,可能比當前主流的量化研究更合乎實務上的需要。

總之,管理的學術研究應設法深入了解服務對象(企業界),包括產業特性、決策過程、交易方式、權力互動、競爭手法、管理問題等,管理學者才可能有效選擇及組配多元的學理,為企業界提供有用的觀念和教學內容。

第二,管理學者身居「中游」,必須對上游各種相關的社會科學有基本的理解,而且應該經常吸收其研究成果並構思這些研究成果或理論對企業管理的意涵及潛在價值。從事上游嚴謹學術研究的社會科學家,在研究主題上著重專注求精,往往不易廣博;而下游熟悉實務的企業家對吸收上游新知,通常也有力有不逮之處。此一以「吸收與整合知識」為主的「價值活動」,正好是管理學者可以發揮並做出貢獻的部分。

有些年輕學者有一項誤解,認為學術研究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蒐集問卷、統計分析、撰寫文章,甚至是為大量的資料進行編碼(coding)的工作。其實「研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是「閱讀書籍文章」以及「思考」,而廣泛的跨界閱讀,包括閱讀這些主流研究的成果,正是想要成為知識整合者的管理學者,最重要的研究活動之一。

深入調查大量資料再寫成嚴謹的學術論文,勢必投入大量時間與研究經費,如果其產出只是世界上浩瀚如海的研究成果中小小的一個「零組件」,既未創新也未引起任何波瀾,則同樣時間精力其實不如從事廣泛閱讀更有價值。重視時間「成本效益」的人,應知道如何取捨。

第三,管理學重視個案教學,個案教學需要個案教材, 而個案寫作也是深入了解企業決策情境的有效方法。常使用個案教學法的教師應十分了解個案中的問題與現象和學理之間,不可能是簡單一對一的關係,任何一個「理論」都無法解答個案中盤根錯節的問題,何況比個案複雜百倍的真實世界。然而個案的訪談、寫作,以及後續教學手冊的發展,對了解企業實務與融合理論極有價值。好的個案可能多年以後仍被千百人逐字研讀、深入分析,對社會所產生的教育效果未必低於一篇嚴謹的學術文章。

因此,個案寫作也應該是管理學者值得投入的研究工作。

閱讀經典的目的在培養學者的思想能力

本書一開始即指出,現代的學者已不再閱讀杜拉克的作品。這和四十年前我所接受的「企業政策」博士教育頗不相同。這些大師們的經典,其結論到今天或許已經了無新意, 或許因為時代變遷而不合時宜,然而我們讀這些經典的目的,不在學習他們的「結論」或引用他們的「名言」,而是學習他們分析思考並獲致結論的心智過程。

能稱得上經典的文章或書籍,基本上都記錄了當年這些大師們在面對當時新興的社會或管理議題時,分析問題、提出觀點或解決辦法的心路歷程。仔細閱讀的過程相當於一步一步追隨著這些偉大心靈,慢慢培養我們「思想」的能力。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我們不能只專精閱讀少數大師的著作, 而應該廣泛接觸許多大師的作品,試著去發掘他們各自形成思想的邏輯,甚至發現他們不足之處以及彼此間的矛盾。我認為除此之外,可能沒有更有效的途徑來訓練「思想」能力。有些博士生為了專心致志於某一尖端的研究議題,很早就在學習與閱讀上走向專精,甚至為了及早從事論文發表, 放棄了從廣泛閱讀經典中吸收思想養分的機會,就長遠而言,相當可惜。這些偏重研究發表的博士生,將來成為大學教師,由於很少讀經典,就難以期望他們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所啟發與指導。

以上所說,都是我的「建議」,並不表示我自己做得到。然而我從學士、碩士到博士都在企管領域,從事教學近四十年,對企業界的需要也有相當了解,因此深切感覺這些才是企管學界,尤其是年輕學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結語

企業管理的研究,可以十分有趣又貼近真實世界。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來從事教學工作,也很容易從師生互動中獲得正向的回饋,因此是極為愉快的工作內容,這些是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不易做到的。然而世界上許多研究等身的大師們設定了遊戲規則,希望將管理學逐漸轉化成嚴謹的社會科學,結果使許多年輕學者長期身陷辛苦,卻難以看到立即效果的「上游零組件製造」工作,甚至因為長期投入與實務關係不大的學術研究,而減弱了為企業界提供有價值服務的機會。

在此一遊戲規則下,長此以往,行銷、財會、作業研究、法律等企業功能的知識,在企管博士的思維架構中將不再發生作用;為了專精於研究,年輕學者不得不放棄對各門各派學問的廣泛涉獵以及經典的閱讀;企業實務的研究與個案寫作,也會因為「與升等無關」而乏人問津。

我更擔心的是未來的「企業管理」將要變成「應用經濟學」、「應用社會學」、「應用心理學」的場域,而企業界所企盼的、MBA學生想學習的、我少年時所嚮往的以及四十年來耕耘的那種「企業管理」將在世界上永遠消失。

當管理理論遇上企業實戰

文∕徐瑞廷(BCG台北辦公室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

如果你對管理學的認識,還停留在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競爭理論,或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相關著作上,相信本書會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維。作者入山教授利用簡單的語言,把管理學界過去十幾年來的精華,重點呈現給各位。其中大部分的內容來自管理學界的國際級期刊,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詮釋。

本人職業是管理顧問,主要工作是幫助大企業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其中不乏幫助客戶制定策略。剛進這行的時候,我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什麼顧問給企業的策略建議,並不能直接套用學校策略管理教科書?學到的理論或方法。

後來由於因緣際會,有機會與一些大學教授們交換過意見,探討管理學理論與管理顧問在實務上的差距。除了在學術界做學問要求嚴謹程度更高之外,學術理論多為概念,雖然適用範圍可能廣一些,但是離實際運用還有一段距離,主要原因在於每個企業的背景因素(Context)不同。

背景因素可以包括行業狀況、公司定位、業績、資源、組織、能力、文化,甚至時機等。舉例來說,獲得 「持續性競爭優勢」是企業的終極目標,該理論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該怎麼做呢?想必有許多讀者也試過,將教科書上的工具,如SWOP分析、五力分析等,跑過一遍後,最後好像就是沒辦法得出有信服力的策略出來。當然,這也是為什麼企業會雇用我們管理顧問的主要原因之一,幫助他們擬定一個可以執行且清晰的策略。

也因為每一家公司背景因素不同,同一策略很難在另外一家公司適用。當然,這並不是說公司案例研究沒有幫助,相反地,了解某家公司如何成功或如何失敗是很重要的,重點是要掌握案例公司與自己公司的背景差異,而非以囫圇吞棗方式,完全複製對方的策略。

雖然管理學理論多為概念,然而,經常接觸這些管理學理論,想想這些理論該如何應用在自己的公司,是個很好的思考訓練。本書擷取的管理學理論,尤其是Part 2的十二個章節,都是實戰可能遇到的情境。雖然這些理論概念不一定能給你具體的指導,但是往往能針對某些現象(如第十三章〈收購金額為何總是偏高?〉)提供解釋,或針對經營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如第十四章提及的「企業創投CVC可能有助於促進開放式創新」)。

誠如作者入山教授所言,管理學還在進化當中,仍有許多課題等待克服。其中提到,目前管理學多用統計追求平均的趨勢,而作者認為「平均值以外(例外)」卻有可能代表該公司的競爭力(詳見第十六章)。個人對這個想法相當贊同,我們顧問在幫企業尋找致勝策略的過程,統計趨勢與例外(我們稱之為anomaly)都不可忽視。有許多重要的發現,都是透過分解(de-average)統計數字,經由發掘例外而得到的。

比方說,某個產品在台灣地區可能整體銷售業績平平,但是經由分解後,發現有些業務員業績反常的好,原因是他們採取了與其他業務不同的做法。如果能夠將這些不同的做法,有效地分享給其他業務,或許就能幫助整體業績提升。

最後,希望各位在享受本書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啟示。

商品訊息簡述:































現在 頂尖商學院教授都在想什麼:你不知道的管理學現況與真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yj88157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